首 页 走进爱幼 爱幼班级 爱幼家园 爱幼团队
教育科研 爱幼课程 资源分享 一校一品 雁过留声
当前位置:资源分享>教师论文案例>正文

[内部]我们班是动物园 ——让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
发布人:周青  发布时间:2017/4/1 15:43:53

一、案例背景

 在教师预设的活动中,有很多是幼儿比较感兴趣的内容,通常也会有一些幼儿不怎么关注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程度灵活地调整活动内容,对于幼儿喜欢、感兴趣的内容给予支持和引导,使他们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这些都是建立在“以人为本”、“尊重幼儿”这一教育观、儿童观的基础上的,其课程的内容、形式、方法都是由师幼一起在互动中共同生成的。它更多的是考虑到幼儿“如何学”、“如何主动地学”、“愉快地学”,并促进幼儿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多方面发展。因此,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幼儿”,做到细心地观察幼儿的一言一行及其细微的情绪变化。

 

二、案例描述

一天,我和孩子们在班里分享了有趣的绘本《我家是动物园》,看完故事,孩子们被书中天马行空的想象深深吸引了。马婧桐眼睛直直地盯着书中的小猴子,说“我也喜欢吃香蕉和爬树,我也是小猴子。”“那我还是小白兔呢,我每天都蹦蹦跳跳的!”“你知道吗,我是大鲨鱼,你看我的牙齿。”钮振轩说着把嘴巴呲的大大的,尽量让自己露出全部的牙齿来扮做大鲨鱼。我被这群可爱的孩子逗笑了,心想这些孩子太有想法了,我接着问到:“你们要是都是小动物,那我们班变成什么地方啦?”“我们班是动物园呀!”听到小朋友们这么说,袁子涵看看我,又看看大家犹豫地说,“不是的,我们这是教室,不是动物园。”看着她为难的样子,轻轻的说到,“我非常喜欢你们的想法,我们班要是能变成动物园一定会非常有趣吧!那你们都想变成什么动物呢?”“兔子”、“老虎”、“小鸡”、“小鸭子”“小狗”……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讨论开来,女孩子大多都想做小兔子,觉得小兔子白白的又很乖;男孩子很多都想做老虎,凶猛又充满力量;还有部分孩子不确定自己想变成什么小动物。可我又想让孩子们自己去解决这个问题,我灵机一动,说“还有一些小动物感觉有点难过,因为它们被你们遗忘了,没有人想变成它们,可以请你们在思考一下吗?”孩子们纷纷用力点点头,还可以变成哪些小动物呢?于是我立刻设计了一份调查表,调查几种不同的小动物,了解它们的习性、外形。恰逢周末,爸爸妈妈们都选择带孩子去动物园直观感受一下。周一早上,我看到了满满的惊喜,每个小朋友调查的动物都不一样,有的调查了天空、陆地、海洋三类动物,有的贴上了和动物的合影,还有的给动物画了画像,每一张调查表内容都很丰富。当我们再谈论起动物的话题时,何慕说:“我是大熊猫,它生活在四川,最喜欢吃竹子,也吃肉而且跟我一样喜欢玩滑滑梯。”大米说:“老师你知道吗,袋鼠的前脚很短,它会像这样伸直,并且它肚子上有个大袋子,是用来给袋鼠宝宝住的。我最喜欢当袋鼠了。”“还有我,还有我……”孩子们的小手都举得高高的,想让大家听听自己的调查结果。

 

三、案例分析

在《省课程游戏化项目实施要求》中提出“敏锐捕捉活动中儿童的兴趣与需要,从课程角度系统反思教育的内容、组织方式、环境、资源等的适宜性,并进行调整和改造。”《纲要》的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中也指出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一本绘本引发孩子产生了幽默的联想,大家都想变成小动物,显然“动物园”是一个永远吸引他们的话题,甚至幼儿提出想把班级也变成动物园,这个想法很有趣,也代表了大多数幼儿的愿望。其中还有一个小插曲,是来自袁子涵的担心,她担心这个想法是否太大胆了,我们能不能变成小动物?老师会不会不同意?同时她心里又是矛盾的,对动物园向往无比的,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揣摩孩子的想法,了解孩子的想法并保护他们的想法,同时教师也应该改变以往陈旧的教育观念,即尊重孩子的想法,欣然接受班级变成动物园的想法。在后来的讨论中我又发现,孩子们对动物的了解面较窄,多局限于几种常见的小动物,但每个人一定都有过去动物园参观的经验,见过的肯定也不止这些小动物。所以如何调动起他们的已有经验,并生成新的经验,这就到了教师介入的时候。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告诉我们,课程教材可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他认为孩子的知识来自直接经验。书本知识是间接经验,不易为孩子所理解,首先要教孩子真的,活的东西,让孩子对事物有正确的印象。大自然、大社会又是孩子天天接触的,应以此为活教材。因此我站在不常见动物的角度,将问题继续抛给幼儿,并采用了调查表的形式,请幼儿去大自然中观察、记录。通过这样的个体学习过程,孩子们对动物的大小、特征、习性有了更深刻、更直接的认识,当幼儿带来自己的调查结果后,每个人都能侃侃而谈向大家介绍自己认识的动物,每个人都有话可说的时候活动气氛又高涨起来,每一次倾听都是学习,同时活动内容得到了扩展。教师的退步给孩子提供了很大的思考、实践空间,这时可以帮助幼儿将动物们进行分类、归纳,进而导向下一步线索,为“我们班是动物园”铺垫了良好的基础。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做个有心人,把握各种教育契机,根据幼儿的兴趣爱好,生成一些有意义的活动。但由于生成活动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因此,在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显得更加重要。只有教师及时、恰当、科学的指导才能充分利用生成活动帮助幼儿构建起科学、有益的知识经验,获得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生成教育活动的指导。

一、细心观察,捕捉教育的契机

  新课程理念已经将幼儿的一日活动全都纳入到课程的范畴之中。因此,在幼儿的一日活动中时时处处都会有幼儿生成活动的出现和形成。例如:在自由活动中孩子们会自然地对某一个小朋友带来的新玩具发生兴趣,围在一起反反复复地看着、玩着、议论着,谈论与这个玩具所相关的话题;带孩子外出散步时,偶尔飘过的一片树叶、头顶飞过的一架飞机都会成为孩子关注的热点;甚至中午小朋友吃药时,有很多孩子也会围着看看药瓶的形状颜色、拧拧药瓶、说说药的名字等等……孩子们会在运用原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对新生事物或事物的本质产生探究的欲望和激情,一个个是什么、为什么、哪里去了的问题串联、累积、转化成了幼儿的自发生成活动。幼儿与教师、同伴、环境的交往互动中所激发的想法、愿望,所流露的情感,所产生的行为方式往往就是幼儿园生成课程的起点。因此,教师组织好生成课程活动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要学会做一个“有心人”,用一颗敏感的心灵去关注幼儿在园一日活动中的行为表现,他们在做什么?说什么?他们发现了什么?关注着什么?如果教师忽略了这些,那么孩子的好奇与探究就很有可能消失。但是也并非幼儿所感兴趣的、所关注的都适于生成课程,一般来说可以用以下标准进行筛选。幼儿所关注的是否是一个真实的问题,是否是一个幼儿能够去探究的问题,是否是一个可以让幼儿进行探究的问题,这一问题具是否有多方面的教育价值。如果能实现这些目标,那么这个小话题就可以拓展和生成为一个活动甚至是一系列的活动。

二、顺应幼儿自发生成的主题,给幼儿想象的空间

 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有着不同的生活环境,他们的兴趣、经验各不相同。因此,他们往往会三三两两地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自发生成出许多不同的主题,而这些主题最能体现幼儿最近发展区的需要。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教师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和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究与表达。”因此,对于生成活动教师还应给予情感上的鼓励与肯定,甚至在幼儿遇到不能解决的问题时,恰当地帮助幼儿解决困难,以坚定幼儿解决问题的勇气和信心,顺利地进行自主的探究。在这种由幼儿自发生成主题的情况下,教师应首先讲求一个“顺”字,即顺应幼儿的活动,了解孩子所想,保护孩子所想,揣摩孩子的想法,并给予肯定的夸奖。遇到问题先自己想,或者与同伴一起想,当实在没有办法时,老师再介入。创造更多自由思考、自由实践的空间。如为他们提供有关主题的资料及活动所需的材料、时间、场地等等使幼儿顺利地进入下一阶段的探索。并形成主题。

三、教师角色的转变与定位
   教师以平等的身份主动参与活动,了解幼儿的需求,倾听幼儿的需求,捕捉最佳的教育时机,把“研究引向一个明确的方向”。同时教师可以改变活动方式,如通过分组学习、区域游戏、参观等多种方式,满足幼儿探究的欲望。幼儿在学习中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进而提高综合素质和能力。

      由于幼儿缺乏经验,对事物的认识有限,因而探索容易停留在表面。同时,又因为幼儿的数理逻辑能力有限,常常无法对事物进行深入的研究。这就需要教师“推”幼儿一把,即在适当的时机对幼儿进行点拨,借助当时的情景、材料,直接地提出主题,把幼儿的学习兴趣推向较高的层次。作为在这一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的教师,在指导幼儿活动的过程中,既不可以按已有的教学模式包办代替幼儿的自主学习,也不能放任自流,不闻不问。要得到最终目的,教师的指导必须到位,在可能的情况下,把倾听和观察到的情况记录下来,分析、寻找幼儿的兴趣热点、知识区域、经验范畴、思维特点,并尝试鼓励和引导幼儿。

网友评论
请您评论(您的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游客不能评论。[请登录]


站内搜索 网站地图 电子邮箱 在线调查  后台登录
POWERED BY SSF中小幼数字化管理一站通 V2020.00611.final md47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4-2024
主办单位:南京市爱达幼儿园 地址:() 电话:02552431401 传真:02552431401
访问计数:   苏ICP备13060594号
计划总结
教育叙事
精彩呈现
网上教研
一周食谱
重要通知

扫一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