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走进爱幼 爱幼班级 爱幼家园 爱幼团队
教育科研 爱幼课程 资源分享 一校一品 雁过留声
当前位置:资源分享>教师论文案例>正文

[内部]浅析幼儿情感教育的价值
发布人:郭慧  发布时间:2017/4/1 8:34:41

摘要:情感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成分。幼儿期是情感教育的关键期,幼儿期的情感教育对幼儿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它是全面发展的动力系统,是和谐发展的纽带,是个性化发展的前提条件。

关键词:幼儿;情感;情感教育

一、 情感的内涵

情感指的是高级社会情感,主要包括理智感、道德感和美感。理智感包括惊奇感、求知欲和成功感。惊异感是指首次面对新事物但还未产生疑问时的震撼感。惊异这是一种最原始的动力,即使是思维最迟钝的孩子也能在惊异感的推动下活跃起来。求知欲是在惊奇感的推动下,产生探究事物的巨大愿望。成功感是当儿童在惊异感和求知欲的推动下,克服困难,发现问题的答案时,就会体验到脑力劳动带来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利感。

道德情感是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指的是个人对各种事物现象包括这会现象、人际关系和自然现象等所持的态度,即对各种事物现象的看法、评价和感受,这种看法、评价和感受必然会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色彩,也就是道德情感,它包括同情感、责任感和义务感、羞耻感等。同情感指的是设身处地感受他人的欢乐、苦楚、悲伤和忧患的情感,是道德感的奠基性品质。责任感和义务感是一对孪生姐妹,是彼此相互包含的相互交织的两种情感。羞耻感痛恨自己卑劣的情感。

美感指的是是审美主体在观察审美对象时所产生的感受、体验、认识和评价,其本质是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是人对自己的需求被满足时所产生的愉悦反应,美感是审美教育的核心。美感概念的外延极为丰富,概括起来主要有三类即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包括自然界一切美的事物,大到祖国山河的美,小到一滴露珠的美。社会美包括身体美、仪表美、劳动美、理想美、心灵美、道德美、人际关系的美、爱情美等等;艺术美指的是人所创造的艺术包括文学、语言、音乐、绘画、雕刻、刺绣、剪纸等等艺术作品所显现的美。

二、 情感教育内涵

情感教育作为完整教育的重要组成成分,就其内涵而言,它不是教学方法,而是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观念,它把情感作为人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对其施以教育的力量,促使个体的情感潜能在新的教育氛围内发生新的质变,以实现个体身心和谐发展。幼儿情感教育是幼儿教育过程的一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幼儿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以促进幼儿的个体发展。通过在教育过程中尊重和培养幼儿的社会性情感品质,发展他们的自我情感调控能力,促进他们对学习、生活和周围的一切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形成独立健全的个性与人格特征。

三、 幼儿期情感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 儿期是情感教育的关键期

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某种特定的行为能力和习性特别容易形成并易达到最佳状态的时期。这一时期内,如果缺乏适宜的环境剌激就会出现发展障碍,甚至会阻碍日后的正常发展。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心灵的易感性和同情心都在童年形成。如果童年蹉跎,那么所荒废的就永远无法弥补”。各种研究也证明,从最早的原始情绪到人类各种基本情感的形成是在幼儿期完成的,人类的高级社会情感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在幼儿时期得到了初步的发展。比如,在幼儿阶段,心灵对人的苦难和不幸、烦恼和孤单特别敏感,幼儿已经能够设身处地体验他人或动植物的不幸和灾难,并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行动给予帮助和支持,幼儿的同情心已经形成,而同情心是道德感的核心。

与其他几方面不同,好奇心是幼儿的天性,幼儿天生就有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认识周围世界的行动。在成长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幼儿的美感除了表现在他们对色彩分明的物体产生愉快感外,还表现在对音乐、舞蹈和唱歌的快感上。同时,在成人的影响下幼儿对艺术作品也有了初步的欣赏能力,他们能够从艺术活动、艺术作品中体验到美,而且对美有了自己的评价标准。但由于幼儿期儿童的身心发展各方面都很不成熟,幼儿的情绪具有易冲动性、不稳定性、外露性等特点,情感内容不丰富,情绪的调控能力比较薄弱,因此加强情感教育就显得更重要。这表明情感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应该是占有一席之地,幼儿教育需要情感教育的加盟。

当儿童在某一个发展时期,其某些心理因素表现较为突出并有力的影响着他对周围世界的态度,影响着他所选择活动的内容,在学前儿童阶段,情感是这一时期最有影响力的因素甚至是决定因素。无论青年人或成年人的感情世界多么丰富,但都不能和早期儿童行为所特有的丰富的感情表现力相比拟,因此这一时期,儿童的生活道路应该是充满快乐和生气勃勃的。快乐是儿童对自己的力量产生乐观和信心的源泉,是他们同周围世界建立多种多样的实际关系的前提,没有这些多种多样的关系,便不可能有精神的发展,尤其不可能有先天素质、能力和天赋的充分发展,童年时期的很多东西可能会遗忘,但是情感记忆却深深的烙印在脑海里。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童年幸福,人生不输。

3~6岁幼儿的行为和心理是由情感激发的,幼儿的所思、所想、所听、所看无不带有情感的特征,幼儿的行为受理智支配的程度较低,他们比成人更多地受到情绪的支配。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幼儿“对周围现实的认识过程,乃是对思想的无可取代的情绪刺激”。 科学研究表明,幼儿的认知发展中,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由于无意注意与兴趣、情绪关系密切,有时也被称为情绪注意,也就是说幼儿的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活动都受情绪的影响,情感是推动幼儿认知内驱力。比如喜欢小动物的孩子,就会经常去接近小动物,在接触的过程中逐渐了解小动物的生活习性,掌握很多关于小动物的常识。而对于那些害怕、讨厌小动物的孩子来说,是很难做到的。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表明情感教育在幼儿教育中占主导性地位。

(二)心理学上的发现——情感记忆。

第一,情感是思维积极活动的内在因素。著名的心理学家巴甫洛夫说:“大脑皮层活动的主要冲动来自皮层下中枢。如果排除这些情绪,那么大脑皮层就失去了力量来源”,说明情感是思维的不可缺少的前提条件。苏霍姆林斯基在长期观察儿童脑力活动的基础上认为惊讶的情感能够使原本沉睡的大脑皮层积极的活动。“观察儿童的脑力劳动,愈来愈使我相信,从脑皮层下的神经中枢传至大脑皮层的情绪冲动(欢欣激动的情感,诧异惊讶的情感),好似在唤醒正在沉睡的大脑皮层细胞,使他积极活动起来。”

第二,情感具有迁移能力。心理学上研究发现,在某一领域获得的积极情感能够使迁移到其他领域,促使学生在其他领域也能得到良好的发展。“经常感受和体验到运用知识的吸引力和自己是知识的主人的自豪感,就能够把这种对待周围世界的态度逐渐迁移到自己和书本上去”,并且情感能将这些领域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是全面和谐发展的纽带,“因受童话形象影响而在孩子心灵中产生的美感、道德感和理智感使思维活跃,从而推动大脑积极工作,并使活动的思维区之间产生积极的联系”。

第三,情感记忆的存在。心理学上的证据表明,人虽然会遗忘过去的很多事情,但是那些被遗忘的事情的情感却在脑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这些情感烙印会影响一个人的今后的行为表现和自我感觉,这是认知和自我认知的情感烙印。情感在儿童的智力生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儿童的思维是形象的、直观的,“直观性是一种发展观察力和发展思维的力量,它能给认识带来一种情绪色彩,由于视觉、听觉、感受和思维是同时进行的,在儿童的意识里形成一种在心理学上称之为情绪记忆的东西。与在儿童的记忆里留下的每一个表象和概念联系在一起的,不仅有思想,而且有情感和内心感受。如果不形成发达的、丰富的情绪记忆,就谈不上童年时期的完满的智力活动”。童年时期的情感记忆是不会随着时间而消逝的,相反这些情感记忆会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痕迹。“上学以后,他们看到过的一些情况和事情似乎在记忆中已经消失或者印象淡薄了,可是认知的情感烙印却铭刻在他们的行为和自我感觉中”,因此童年在形成牢固的情感记忆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并影响着儿童以后的发展。少年看到了自然的美,因为他们在童年时就发现了这种美,自然的美深深地铭刻在他们的情感记忆中。心理学是他进行情感教育的前提条件。

四、 幼儿期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

情感渗透教育的方方面面,在培养个性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是全面发展的动力系统,是和谐发展的纽带,是个性发展的前提条件。

(一)情感教育是全面发展的动力系统

全面发展指的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都能得到发展并且达到一定要求的发展。情感是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的组成成分,是能够促使全面发展达到“完美”的要求的动力系统。

首先,情感促进智力的发展。面对大自然奥秘和人类创造的丰富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儿童首先产生一种惊异感,儿童为此震撼,震撼带来探究事物的强烈愿望。这时好像有一股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过去沉睡的的大脑变得活跃起来,思维开始积极活动,为了找到解决心中的疑问克服一定的困难,最终发现问题的实质。由发现带来的知识能深深地铭刻在儿童的脑海里,情感让这些知识富有生命力。儿童天生就是世界的探究者和发现者。儿童对这个世界了解的越多,他就越想知道的更多,这是他的幸福所在,求知带来的愉悦感是儿童智力不断发展的巨大的情感动机。学生的大脑不是知识的存储器,没有情感参与的智力劳动只会带来疲劳和对知识的冷漠,掌握知识“取决于智力劳动的情感色彩:如果人在与书本的精神交往中感到愉快,那么他并不打算熟记的大量的事实、事物、真理、规律性,就会进入他的意识中……与书本交往的愉悦所引起的精神振奋状态,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借助于这种力量能托起沉重的知识”。教师要善于“从情绪上激发理智”,让教学过程不流于机械的程序,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饱含激情。甚至对于困难儿童来说,情感可以治愈“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用形象的比喻来说:情感是水,思维是船,只有丰富的深刻地情感之水才能载动思维这条大船。

其次,道德情感是道德教育的核心和关键。道德教育包括道德习惯、道德情感、道德信念和道德理想,其中道德情感是道德教育的灵魂。道德上的冷漠往往是由于情感的冷漠。“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则性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没有情感,道德就会变成枯燥无味的空话,只会培养伪君子”。道德观念、观点和习惯都跟道德情感紧密相连。道德情感是形成道德习惯的前提条件,是高尚道德行为的肥沃土壤,是将道德行为转化为道德信念的关键。总之,“没有情感的培养就不可能有真正的道德教育”。

再次,愉悦的情感是儿童健康的源泉。身体的健康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儿童的精神生活是不是愉悦。儿童在童话、幻想性形象、游戏中创作的欢乐是“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精神的和谐一致”的标志。愉悦的情绪还是“预防疾病和避免健康状况异常的最好办法”。相反负面的情绪会使儿童产生不良的身体反应,比如对于教师的不公正对待,儿童的大脑会瞬间兴奋起来,产生紧张和愤怒的情绪,受强烈情绪的影响,体温急剧升高,持续几分钟后,大脑又逐渐进入抑制状态。长期以往,儿童的消化功能紊乱,一般会得一种叫做“神经官能症”的神经系统疾病。

最后,情感促进与审美教育一体化发展。审美教育的本质是人在意象世界中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审美素养的培育和情操的培养都是从感受和认识美开始的,审美教育既是认识过程也是情感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概念、观念、判断,即全部思维的这个方面与体验和情感的另一个方面是相关联的。审美教育的成效如何,这要看向学生揭示美的本质的深度如何而定。但是大自然、艺术作品以及环境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不仅仅决定于客观存在的美,而是也决定于他的活动,决定于这种美以什么方式加入他周围人们的关系之中。只有进入了人的生活而成为他精神世界的一部分的那种美,才会唤起美感。

(二)情感教育是和谐发展的纽带

要实现全面发展,就要使智育、体育、德育、劳动教育和审美教育深入地相互渗透和互相交织,使这几方面的教育呈现为一个统一的完整过程。情感是联系这五育的使者,是将五育融合为一个有机整体的“一条强有力的纽带”。大脑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如果大脑的某一部分没有的到足够的发展,整个大脑就会受到抑制。同样,大脑在某个区间思维活跃就会促进其他思维区间产生积极的联系,这是情感在和谐教育中发挥巨大作用的生理依据。因此,我们可以说在和谐发展中一切都是相互关联着的。教育就是要善于找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金矿脉”“闪光点”,促使他在某一领域取得的自尊、自信、自豪感。这种自尊自信和自豪感是一股情感动力,可以推动学生在其他领域同样取得理想的成绩。

(三)情感教育是个性化发展的前提条件

每个儿童都有自己的爱好、特长以及特有的先天禀赋,这些爱好、特长和禀赋就像是火花,要点燃它,使每个学生的长处都能充分的发挥出来,就需要火星,这些火星就是兴趣,只有寻找和激发每个孩子对事物的热爱之情,才能促进其个性发展。无疑,情感是开发这些潜能的有效形式。要挖掘每个孩子的天赋才能,必须靠教师。教师首先要爱孩子,相信孩子,相信每个孩子的潜力,给孩子爱的教育,呵护孩子的个性发展。其次,引导孩子通过课外阅读和课外活动找到自己的“闪光点”“金矿脉”,从而使学生能够树立对自己的信心,促进个性的发展。

网友评论
请您评论(您的评论不代表本站立场)
游客不能评论。[请登录]


站内搜索 网站地图 电子邮箱 在线调查  后台登录
POWERED BY SSF中小幼数字化管理一站通 V2020.00611.final md47  ALL RIGHTS RESERVED © 2004-2024
主办单位:南京市爱达幼儿园 地址:() 电话:02552431401 传真:02552431401
访问计数:   苏ICP备13060594号
计划总结
教育叙事
精彩呈现
网上教研
一周食谱
重要通知

扫一扫